谁是Jeremy Utley?

Jeremy Utley 是斯坦福大学 d.school 的兼职教授,过去15年专注于创意、创业与AI的交汇点。他是《Idea Flow》的合著者,长期为企业高管与团队提供创意生成与原型验证训练。但一切在ChatGPT发布后改变了。

出版了一本创意生成的权威之作,却在一个月后迎来AI爆发,就像刚写完最好的零售指南,却撞上了互联网。

他没有沉迷于过去的成就,而是直接投入AI的学习与研究。他提出一个关键问题:

生成式AI如何影响个人、团队与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?

Jeremy Utley 的观点切中了AI时代中一个关键但常被忽略的点:人类对AI潜力的低效利用,不是技术问题,而是心态问题。这不仅是一场工具升级,更是一次认知革命。

如何在AI时代释放10倍创造力?Jeremy Utley的核心洞察:

  1. 创意新范式
    创新常诞生于非刻意时刻,AI可以成为理解你语境与语气的“丘吉尔助手”。
  2. 别只问AI,让AI问你
    AI是唯一能“教你使用自己”的工具,主动对话是关键。
  3. 从厌恶感中找到突破口
    将AI投入到你最讨厌、最繁琐的任务中——回报巨大。
  4. AI是你的队友,不是工具
    真正高效者会与AI沟通、反馈、协作,而非仅仅使用。
  5. 创造力 = 技术 × 灵感 × 持续突破“够用了”
    “Creativity is doing more than the first thing you think of.”——一位七年级学生

他是如何定义 AI 时代的“创造力”的?

Creativity is no longer just an act of self-expression. In the age of AI, it’s the discipline of interacting with intelligence — human or machine — in a way that generates unexpected value.

创新的历史,是发生在床上、公交上和浴缸里的历史。

Jeremy Utley用这句幽默的开场,点出了一个核心事实:创意常常诞生在我们“不努力”的时刻。他讲述了温斯顿·丘吉尔在浴缸里口述全国演讲的片段——而他的助理能理解他的语气、意图与场合。当时只有丘吉尔有这样的“超能力”,如今,哪怕是帕洛阿尔托最普通的村民,也拥有了:AI。

我们如今拥有可以理解我们语境、语气和意图的助手。这不是科幻,而是现实。


别只问AI,让AI问你

Jeremy的观点颇为颠覆:人们对AI最大的问题,是只把它当作回答者。

他建议换位思考——让AI教你如何提问。AI是唯一能“教你使用自己”的工具。

他推荐一个强力提示词:

你是AI专家。请一步步提问,了解我的工作流程、目标与挑战,直到你能给出2个显而易见和2个不显而易见的建议,告诉我如何在工作中最有效使用AI。

这个对话结构,往往能让非技术背景的人收获深刻洞察。


从“讨厌的工作”开始

Jeremy的一句金句是:

你讨厌的工作,正是AI该去的地方。

他讲述了Glen Canyon国家公园的护林员 Adam Rymer 的案例。Adam最讨厌的就是换地毯还要填一堆表格,耗时2-3天。他在听了讲座后,仅用45分钟用自然语言生成工具自动化了文书处理。

结果?这个工具现在帮国家公园系统每年节省超过7000天人力工时。

这就是非技术人士,只要有正确思维和基础训练就能产生的影响力。


从工具到队友

Jeremy提出“实现差距”(realization gap):虽然AI平均能提升25%效率、提高40%产出质量,但只有不到10%的职场人士真正感受到。

关键就在于心态差异。

低效者把AI当工具;高效者把AI当队友。

这将彻底改变一切。当工具产出平庸结果时,人们选择放弃;但当队友犯错时,我们会给反馈、辅导、一起改进。

有效用户常常向AI反向提问:

  • 我该问哪些问题?
  • 你需要我提供什么信息才能做得更好?

他举了一个例子:用AI模拟同事性格,进行对话演练并获得反馈。这不是未来,而是当下即可实现的协作方式。


灵感是一种训练

Jeremy认为:创造力不是天赋,而是训练。

他曾与格莱美奖得主、嘻哈艺术家 Lecrae 联合授课,面对MBA学生“找不到灵感”的困惑,Lecrae说:

Inspiration is a discipline. 灵感,是一种训练。

最有创造力的人,会有意识地积累输入,训练感知力,拓展视角。因为他们知道:你带给AI什么,它就回馈你什么。


不要停在“差不多就好”

Jeremy最爱的“创意定义”来自一位七年级学生:

Creativity is doing more than the first thing you think of.

AI让“差不多”更容易达成,但真正的创造,需要你愿意继续往前走。这与“功能固着”(functional fixedness)和“定势效应”(Einstellung effect)密切相关:人类容易满足于第一个能用的点子。

而AI提供的是更快速的迭代机会,但人类必须有意愿去深挖。


结语:不是“用”AI,而是“与”AI共创

Jeremy说:

回答‘你怎么用AI?’这个问题,唯一正确的答案是——我不‘用’AI,我‘和’AI一起工作。

这不是语义游戏,而是认知框架的根本改变。从“提问—回答”的单向使用,到“对话—共创”的双向协作,是创意新时代的分水岭。

创造者不应惧怕AI,而应拥抱它,利用它,从中找到前所未有的创造力释放路径。

Tags:

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

Forgot your details?